1.晚睡早起再加午睡
由于夏天晝長夜短,人們逐漸養成早起晚睡的習慣,午飯后進行午睡是一個良好的補眠方法。特別是夏季中午1點到3點時氣溫最高,人容易出汗且食欲不振,而午飯后胃腸的血液供應量增加,供應到大腦的血液就相對減少,所以人們總是覺得精神不振、昏昏欲睡。
對于上班族來說,趴桌子午睡不利于身體健康。那么就可以聽聽音樂或閉目養神30分鐘。專家提醒,午睡時間要因人而異,一般半小時至一小時為宜。如果午睡時間過長,大腦的血液量減少、呼吸頻率減慢、人體的代謝活動相對減弱。在這種情況下,一旦醒來之后匆忙去工作或學習,大腦氣血不足就會使人感到頭暈目眩。
2.養心切莫大喜大悲
煩悶、頭暈、寢食難安……一到夏天,很多人常常覺得渾身乏力。中國傳統中醫理論認為,人和自然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,自然界的四季與人體內的五臟六腑都是相互關聯的。《黃帝內經》記載:“南方生熱,熱生火,火生苦,苦生心……在志為喜,喜傷心。”很多人知道“怒傷肝”,卻極少有人知道“喜傷心”。39保健編輯特此說明,“喜傷心”不是讓人不能笑,不能開心。而是希望大家可以適當控制好自己的情緒,不要大喜大悲、起起伏伏。由于夏季心陽最旺,此時最適合養心。
現代醫學研究發現,人的情緒和身體內分泌等系統是相互聯系,相互影響的。在這種情況下,情緒經常出現大波動、飲食不慎等,都有可能引發各種疾病。尤其是患有心臟病、高血壓等疾病的老年人,在“小滿”之時更要做好自我調節。
3.冬病夏治輕松告別寒疾
冬季最常見的就是寒性疾病。患者多為虛寒性體質,表現為手腳冰涼、畏寒喜暖等。寒氣容易在人體內沉積,冬天治療寒癥無異于雨天曬衣服,是很難達到效果的。而夏天的時候,積寒會躲在膀胱經和關節處,則容易被趕出來。中醫提倡“冬病夏治”,該理論的依據是“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”,利用夏季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來治療某些寒性疾病,從而達到標本兼治、預防保健的作用。祛除寒疾的關鍵是要內服偏溫熱的飲食同時外散風寒。
可以說,夏天賜給了我們排除寒氣的自然療法。在夏季要讓身體盡量順應自然的規律,減少吹空調和吃冷飲的頻率。空調吹出的冷氣會從皮毛侵入人體,冷飲也會從腸胃而入,這樣是不利于排除寒氣的。夏季心火最盛,此時多喝溫水,適當運動出汗,才可以幫助你治療寒疾。
公司地址: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十字街 郵編:441021 鄂ICP備05000447號